Pages

2009年11月25日 星期三

宮崎導演回歸手繪原點 「崖上的波妞」製作過程DVD即將上市

  檢查1張張原畫,並繪製分鏡的宮崎駿導演完整追蹤「崖上的波妞」製作過程的「波妞是這樣誕生的。~宮崎駿的思考過程~」DVD終於要上市了!這部紀錄片全篇長達12小時30分,堪稱徹底逼近手繪創作原點的貴重記錄!


  貼身採訪宮崎導演的本紀錄片從2006年4月開拍,{more}拍片契機是去年底在NHK播出的紀錄片節目,拍攝者是鈴木敏夫製作人的熟識,同時也是該電視台導播的荒川格先生。


  當時鈴木製作人提出兩個條件,一個是只能用一台手持攝影機拍攝,另一個則是「希望他到現場去不是做為宮崎駿的採訪對象,而是抱著當他談話對象的想法」。


  之所以這樣要求,鈴木製作人說明到:「宮崎不是自己一個人關起來作業,而是一邊對別人說自己在想的事,一邊進行整理的類型。他會一面問『我是這樣想的,你覺得呢?』,一面看你的反應來增幅他的思考。所以,只要能在不意識到攝影機存在的狀況下拍攝說話中的宮崎駿,應該就能了解他的思考過程」。


  鈴木敏夫製作人拍攝期間約兩年,長達200小時的攝影素材經過整理後分成兩部分:從構想階段到進入製作,收錄在「準備篇」;分鏡繪製直到完成則整理成「分鏡腳本篇」。


  在「準備篇」中,觀眾可以看到導演一邊畫主角波妞等角色,一邊卻陷入迷惘:「儘管蹣跚地開始畫,不過還是不行,手雖然有在動,和腦袋裡刻畫的卻不一樣」,還有波妞乘著化為生物的海浪而來的意象圖畫好以後,導演說:「總算畫出一張帶有本質的畫了。這才是電影最初的一張」的畫面。


  拒絕「只是套用腦筋表面的方程式」來展開平淡無奇的故事,宮崎導演自述:「為了從混沌的腦海中引出新構想,我正垂著釣線」。就像導演自己說的一般,從意象到畫出分鏡,不斷進行錯誤嘗試的模樣相當引人入勝。


  片中也可以看到2006年7月,導演造訪「波妞」發想原點 ─ 廣島縣福山市名勝景點鞆之浦時,眺望碰碰船通過瀨戶內的海洋,一面擴張構想的模樣。導演在片中親切地和老年人聊到:「比起東京,這邊住起來比較輕鬆」,搭配上個月鞆之浦填海造橋事業官司判決時,宮崎導演也在訪問中說過「比起我所住的埼玉縣所澤市,(鞆之浦)是讓老年人更容易生活的城鎮」,都深深傳達出導演的想法。


  「分鏡腳本篇」中,透過動畫師及荒川導播與導演之間的對話,介紹的是導演一面監督作畫作業,一面親自完成分鏡腳本的情形。特別是動畫中一向被視為難題的海洋,該如何在手繪的情況下描繪出來,也是一大看頭。不同於數位技術所追求的逼真細密,藉由讓一張一張的畫動起來,以表現出海洋,以及「線條少、張數增多」,徹底發揮動畫家本領的模樣,令觀眾得以一窺宮崎駿導演的原點。


  身兼電影和本DVD製作人的鈴木先生表示:「儘管可以拍下宮崎畫圖時模樣的影像,不過當時他腦子裡在想些什麼,光從外面眺望是無法將它影像化的。這次透過宮崎駿無話不說的模樣,總算讓一切化為可能」。


  「波妞是這樣誕生的。」將在12月8日同時發行DVD和藍光光碟。藍光光碟版的「崖上的波妞」也將同時發售。


 


資料參考:讀賣新聞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